海濱書院簡史 海濱書院乃古代學子讀書和文人研習或藏書的場所。笏石海濱書院位于笏山之麓、土海之濱,始建于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迄今已有二百八十多年。海濱書院乃當地十八個姓氏家族集資籌建的??计淙∶?,一曰取莆陽的美譽“海濱鄒魯”之意,故稱“海濱書院”。海濱書院自創建以來,曾有兩次大規模整修,一次為清咸豐元年(1851年),另一次為光緒十六年(1890年),其整修捐助者均勒石立碑以志之。海濱書院院堂雄偉高大,金碧輝煌,蔚為壯觀。旁有左廂房、右廂房。院堂內供奉文化圣人孔子及理學大師朱熹先生。朱熹塑像高3至4米,威靈顯赫。左右供有“北斗魁星”、“破激將軍”。院堂大門上掛有一幅大匾額———“理學正宗”,俗稱“朱子殿”。院堂前有一大庭院,植栽兩株古荔樹,左右兩側有石階,可拾級而上院堂。從庭院里望去.可見屋脊高低起伏,灰雕巨龍相對,栩栩如生。書院大門為朱漆大門,上有匾額“海濱書院”。院內有一石柱楹聯,上聯是“奎壁光分天以上”,下聯是“詩書化普海之濱”,楹聯內鑲“海濱”二字,對仗工整,寓意深刻,出自名家之手。 書院西側不遠的笏石溝底曾建一“字紙爐”(解放后被拆毀),高約4米,四側有孔。當時尊孔思想濃厚,寫有字跡的紙張不可隨意丟棄,需放進“字紙爐”內燒毀。據此,海濱書院之鼎盛以及尊孔重文的思想可見一斑。書院乃群賢畢至的地方,多有名儒講學,賢者為長。書院集學術研究和教學于一體,當時海濱書院設有文會,入會者參加會文等活動,世稱文人。從清代兩次大整修可推測出當時的海濱書院從學者甚眾,且課徒有方,學者有成,聲名遠播。 清末廢科舉,興學堂。一度興旺的海濱書院逐漸走向衰亡。民國期間,地方政府設址于書院內。解放初期,海濱書院被毀。于是古老的海濱書院銷聲匿跡。 歷史嬗變,海濱書院雖不復存在,但它曾經鑄造過輝煌,人們難忘這一育人搖籃地。1930年,笏石鎮商民協會主任劉季與發動商民自發籌款,在海濱書院內創辦商民小學;1944年,莆田礪山(今莆田市秀嶼區月塘鄉礪山村)留美學者郭學章借用海濱書院之名在笏石本店頭村創辦海濱職業中學,開設農科、工科兩個專業。1947年,宋增佑等熱心人士把海濱職業中學的部分財產及書院接管起來,在海濱書院建立“中正小學”,次年更名為“海濱小學”,1956年8月,學校的發軔者張慶煌、鄭文鳳、唐起鳳和程金鑾老師依托笏石第一小學,在此附設初中班,是為莆田十中之雛形,直至1958年,海濱小學遷往頂社村。 從此,莆田第十中學創辦于斯,發展于斯,輝煌于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