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十中研究性學習三年規劃及實施方案
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為基礎,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課題。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研究性學習旨在培養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和訓練學生主動和創造性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團體協作精神、社會活動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通過研究性學習方式,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學習、掌握和運用一種現代學習方式,而且可以促進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的改變,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根據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文件精神,結合我校實際,為規范和指導研究性學習課程開展,經研究決定,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成立研究性學習指導小組,由校級領導和各處室負責人組成。負責校內外指導力量的組織協調、設備利用、過程落實和實施檢查等多項工作的統籌安排,以確保研究性學習的扎實開展。各年段分別成立年段研究性學習指導小組,由下段校級領導、教務處正、副主任和各班班主任組成,負責本年段研究性學習課程各項工作的開展。 二、每學年初,召開年段學生動員大會,并分發研究性學習宣傳材料。各班通過召開主題班會、出黑板報等形式深入宣傳,介紹研究性學習的性質、特征、任務、目標意義以及實施步驟等相關知識,明確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意義及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三、研究性學習階段體現 1、課題準備階段:分發課題征集表。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或從生活中哪些新生事物,這些新生事物是如何產生、發展的以及前景如何等方面,或結合我們地方的實際情況,或從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啟發、延伸中考慮選題。自主擇題,自由組合,成立研究性學習小組,每個小組4-8名,小組組長一名。 2、實施研究階段:各研究小組確定課題后,作好開題報告,并由小組長制訂計劃。計劃內容包括:①人員分工;②活動日期和階段性進展;③活動地點;④需要的工具及經費;⑤研究的方法;⑥預計資料形成形式等。 實施過程中,各小組根據制定的計劃進行調查研究,收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并作初步交流。要求每位學生要詳實記錄每一計劃的內容、制定過程,每次活動具體情況,包括出勤情況、每個人的表現、收集到的資料、設計的表格、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過程中遇到的阻力、如何處理問題和有何收獲等。 3、結題評價階段:各小組完成課題研究之后,要求學生將研究取得的成果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 堅持評價方式的多元化。評價先在小組內進行,應包括學生自評和組長評價。再由指導教師對組內成員的研究作出評價,評價應堅持多發現進步,少吹毛求疵;多鼓勵,少批評。 四、時間安排:每學年上學期第2周至第3周為宣傳發動階段;第4周至第5周為課題征集與確定階段;自第6周至下學期15周為實施研究階段;第16周結題評價。課程固定指導時間為每周三下午第四節及每周六上午,學生還可以充分利用節假日開展調查、實施研究。 五、指導教師培訓 1、學年初,組織召開各年段教師大會,由下段領導 分別下年段作課程指導,重點為實施步驟指導。 2、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廣大教師再學習,進一步了解研究性學習的性質、特征和目標等。 3、對于初次接觸研究性學習的老師,學校將安排有指導經驗的老師與之配合。 4、發放教師研究性學習宣傳材料,材料內容可以是相關理論,也可以是其它案例。 六、指導教師職責 1、所有教師必須參加研究性學習的指導工作,至少帶一個課題小組。 2、指導教師應做好研究性學習的選題、申報、組織的指導工作。 3、指導教師須按學校統一安排的時間到位指導,不得無故缺席,有事需辦好請假手續。 4、指導教師須指導學生做好過程記錄、問卷調查、社會調查、圖書查找、借閱、網上查找資料以及論文撰寫工作。要做到指導不指令、參謀不代謀、到位不越位。 5、指導教師根據學生上交的研究性學習記錄、報告以及收集到的材料等,結合平時活動表現進行終結性評價。評價應以鼓勵為主,多發現進步,少吹毛求疵。 6、課題結束后,每位指導教師應完成一篇心得體會或論文上交教務處。 七、指導教師評價 學校每學年通過檢查活動記錄,了解研究方法,評審結題論文,結合學生問卷調查,評選優秀指導教師5名。 八、教師研究性學習的工作量按學校有關規定執行。
莆田十中 2018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