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鳶》讀后感
《北鳶》讀后感 高二1班 林桂華 讀來葛亮的北鳶,一股細細溫度在其中,跨過幾代人的濃濃情深,包攬了兩 個家族的興衰,不同人眼中的俗世與各色人物的曲折離奇,由這樣編織而成的宏偉故事,映射出民國波詭云橘的動蕩。 老年的盧文笙到四聲坊去買風箏,當年四聲坊的風箏藝人受文笙父親所托,每到虎年就扎一個虎頭風箏送給文笙作為生日禮物,此“老例”已經傳到龍家第四代,仍然堅持著。這樣的開頭令人疑惑,卻頗有風味,有著中國傳承多年的習俗風氣,這也與后來的劇情發展封了個尾,這也是作者慣用手法。 小說在民國多元的背景下,以盧文笙和馮仁楨的感情糾纏為引線,結合了真實的民國歷史和民間演義,開始講述北方城市幾個大戶人家的興表故事,以一個并不主流的方式帶我們回顧了那個動蕩飄搖的社會。書中,作者無意表現大歷史,幾乎沒有具體提到國民政府的事情,甚至連南京大屠殺也是一筆帶過。但是從書中小人物的人生經歷我們更能夠深刻感受到那段歷史,更為真切。作者以繪制家族歷史的心思構造了宏大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命運,肯定是耗費了一番功夫的。 所以,《北鳶》是一種懷念,與其說懷念的是民國傳奇,不如說是懷念一種陳舊的道徳以及過往逝去的無可奈何。陳舊不意味著腐朽,只是鮮有人踐行,便鮮有人問津。 再說回文本本身,葛亮的文字典雅而熨帖,不尖銳刻薄、不唯新巧至上。葛亮科班出身,故事里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是葛亮的好,一脈古韻;卻也是問題,新意稍欠。孟昭德的故事,確實在不喜歡,太過于傳奇,也太過于煽情,失 從《朱雀》到《北鳶》,作者故事線的拿捏的更為巧,人物描繪的也更為豐之流俗。富,即便人物眾多關系復雜,還是能在較少的描寫中找出不樣的人物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