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屏162,《福建教育》雜志官方微信 內涵建設質量提升大家談
編者按: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中指出,未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個重要抓手是“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并以此作為統領教育未來發展的總綱領。提高教育質量既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需要,也是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需要,為此,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標志性的教育政策,中共福建省委十屆三次全會和全省教育工作會議也做出了相關部署,要求把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切實轉移到以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建設上來,2017年10月召開的福建省基礎教育內涵建設質量提升研討班也對此作了全面研討和深入分析。本期起我刊開設“內涵建設質量提升大家談”專欄,從不同主體、不同維度、多個層面,探討中學教育改革發展中內涵建設質量提升的核心理念和實踐路徑。 學校內涵發展的三個維度 廈門市教育局 任 勇 從發展的內容來看,學校要從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轉變,內涵式發展反映了學校發展的本質?!陡=ń逃?/span>2017年第46期《關注》探討了“學校內涵發展的校本實踐”相關問題,刊發了劉衛平的《學校內涵發展:核心在課堂變革》(下稱“劉文”)、翁乾明的《內涵發展的校本實踐之我見》(下稱“翁文”)、姚躍林的《內涵發展校本探索背景下的教師隊伍建設》(下稱“姚文”)和張鵡的《核心素養培養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下稱“張文”)4篇很有力度的文章。
依我之見,學校內涵發展的校本實踐,似可從學校維度、課程維度和教師維度來探索、構建和實施。
1.學校維度
“學校維度”是學校內涵發展的“頂層設計”,包括校長有“力”,理念有“魂”,辦學有“特”,管理有“境”,未來有“謀”。
校長有“力”。一所學校內涵發展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校長的能力,即校長力。校長作為領導者,需要修煉領導力、思考力、創新力、決策力、激勵力和影響力;校長作為管理者,需要修煉組織力、經營力、溝通力、智慧力、執行力和應變力;校長作為教育者,需要修煉文化力、學習力、道德力、研究力、指導力和學科力?!傲Α彼芗暗男iL,就能把握好翁文所說的“學校深層次的、軟件上的、質量上的、本質上的發展”。許多專家在談到學校內涵發展時,都把“優秀的校長”放在第一要素,但4文都沒有論述到這一點,可能與他們自己是校長或曾經是校長有關。
理念有“魂”。教育理念,簡而言之就是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內涵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在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中堅守”。內涵發展的基礎是理念,在內涵的形成中,理念起著引領性作用。在理念的引領下,學??蓪⑵洹傲辽鄙伞皟群?。理念體現學校價值觀,理念催生內涵,內涵體現理念。翁文談到“學校的內涵發展,應做到什么?”中說到的“開化于信”“校本實踐要以先進而堅定的教育理想為起點”“若辦學信念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實質性的成長’,那么一切辦學行為都要發端于這個信念”,就是這方面的生動描述。
辦學有“特”?!疤厣珜W?!笔侵冈讵毺氐霓k學思想指導下,從本校實際出發,經過長期的辦學實踐,形成了獨特、穩定的辦學風格和優秀的辦學成果,并形成社會公認的傳統學校。范涌峰、宋乃慶在《學校特色發展的價值與觀測要點》中認為“學校特色發展”的價值之一是“推進教育內涵發展的新方向”。肖林元在《學校特色發展需要解決四個問題》中認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需要學校走內涵發展之路,而內涵發展的關鍵在于學校自身的特色發展”。翁文在界定“內涵發展”時,特別強調“辦學特色的彰顯”;在提到“內涵發展要實現教育的優質化”時,明確指出“要揚長避短,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
管理有“境”。學校之“管”,通俗地說就是用一系列的規章制度激發、約束學校的全部人員完成全部的工作任務。學校之“理”,通俗地說就是以理服人,理順所有關系,使學校所有成員心悅誠服地工作?!肮芾怼敝卦凇袄怼?,“管而理之”促內涵發展。學校管理的高境界要求,需要全校師生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和共同的價值觀,這就需要文化的引領,這就要求管理走向“文治”?!拔闹巍笔侨诵曰墓芾?,尊重人,關心人,培養人,激勵人,開發人的潛力,成為學校管理的關鍵。學校管理還要努力從“有所作為”走向“有所不為”,逐步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融“有為”于“無為”,寓管理于無痕。
未來有“謀”?!拔磥斫逃闭蔀榻陙斫逃缬懻摰囊粋€熱點,人類正在從超越“現代教育”中走向“未來教育”?!拔磥硪褋怼备嬖V我們,未來教育不在未來,而在當下,在今天正在發生的每一個超越現代教育特征的教育變革,這正是內涵發展的持續。學校要持續內涵發展,既要“面向未來”去構建,營謀一種未來教育的文化,探索一套適應未來的管理,引領一支勝任未來的團隊,營造一所未來學校的樣態;也要“聚焦當下”去超越,超越教室,超越學科,超越教材。尤其要關注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變革,不能等待,不能圍觀,更不能抵制,要積極踐行,且行且悟,優化完善。
2.課程維度
“課程維度”是學校內涵發展的“校本基地”,包括品質求“高”,內容求“豐”,體系求“佳”,運行求“活”,整合求“統”。
品質求“高”。課程建設是學校內涵發展的核心,校長及其團隊只有具備強有力的課程領導力、指導力和執行力,才能保證課程高品位設置和實施?;凇鞍l展至上”理念的課程建設,在我看來就“逼近”高品位了。發展至上,就是著眼于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既創造性地實施國家課程計劃,又開發和整合各類資源建設校本課程。課程設計立意高,內涵豐富而多維。體現課程的價值功能,體現高位的思考視角,體現學校課改應堅持的基本觀點,體現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特色意識,體現促進學生的差異性和多樣化發展,防止課程設置中的形式化、功利化傾向。
內容求“豐”。學校要設計個性化課程結構、構建生成性課程體系,讓課程“豐滿”起來。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做好板塊化課程結構的頂層設計,謀劃好學校課程的核心內容,為學生發展創造更大的成長空間和機會,展現不同類型學校的個性化發展特色。北京101中學校長在《課程平臺,好大一片天》中這樣說:“今日中學生,不管將來走向世界也好,扎根華夏也罷,課程,總是他們成長與發展不可替代的第一平臺?!闭n程內容求“豐”,表現在課程內容涵蓋不同的學習領域,包含學科基本原理和思維方法,反映全面的學習體驗,是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要求。
體系求“佳”。談到課改時,校長常常說我們開設了多少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請別忘了,國家的要求是“在保證實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鼓勵地方開發適應本地區的地方課程,學??砷_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特點的課程?!敝v的是三級課程管理,而不是三級課程。學校課程體系的建構,其架構必須回到國家課程領域中去?;谕怀鰢艺n程價值、突出國家課程價值指導下的校本課程價值、突出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個性發展的前提下,去建設“本校課程”,即校本化的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地方課程、體現學校獨特育人價值的校本課程。課改,讓國家課程最優化實施,讓“本校課程”體系“步入佳境”。
運行求“活”。從課程設計到課程實施,要有靈活有序的運行機制,要在“教學”上做足文章——既“用教材教”又“教學生學”,要聚焦于課堂、變革于課堂、突圍于課堂。劉文標題觀點鮮明——《學校內涵發展:核心在課堂變革》,并認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核心素養的落實在課堂,這些表述或者說是理念都表明了課堂教學的重要性,說明了學校發展的真正內涵所在。那么,如何變革我們的課堂,提升我們課堂的教學質量?讓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劉文從四個方面給出了“12變”,我們的課堂若能如此“變革”,其內涵就凸顯了。
整合求“統”。教育綜合化趨勢,要求在教育內容等方面更好地體現綜合性,達到教育的最優化效果。教育內容的綜合,包括重新劃分學科領域、開設綜合性課程、跨界學習等。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是指導學校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重要文件,也是學校內涵發展的題中之義。從課程整合角度來看,就要系統設計、統籌謀劃、整體推進。統籌各學段——形成促進學生持續發展的課程實施方案;統籌各學科——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統籌各環節——確保課程目標落實到位;統籌各種資源——確保課程的“最大化”有效實施;統籌師資配置——協同指導學生開展活動。
3.教師維度
“教師維度”是學校內涵發展的“重要推手”,包括教精其“術”,教明其“道”,教取其“勢”,教有其“思”,教專其“業”。
教精其“術”。術,是方法、手段和技巧?!靶g”是讓“道”成為現實的中介工具和必需途徑。萬物運行都有方法和規律可循,如果方法運用得當,則事半功倍;運用失當,則功虧一簣,這便是“術”的重要性。師者“教精其術”是學校內涵發展之基。以教學為例,每課一趣、每堂一贊、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用、主體參與、分層優化、問題解決、貼近生活、創設情境、有意差錯、過程教學、分組討論、先學后教、活用媒體等,就是教學之“術”。張文中劉顯晶老師“在教學中創設合理情境,包括實際情境、科學情境、數學情境、歷史情境”,就是他的數學教學中的一個“術”。
教明其“道”。道是道理、規律等形而上的概念?!兜赖陆洝酚性疲骸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惫湃死斫馐挛?,都力求追本溯源,以把握事物的根本,而貫穿理解事物整個過程的就是一個“道”字。明即明白、懂得,道即規律、原則。師者“教明其道”是學校內涵發展的高一層境界。張文認為:“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培養和落實,是現代學校發展從重視硬件到強調內涵的重大轉變,其核心就是要讓每一名學生獲得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薄吧除垈扔洝庇涗浟怂麄儗W校的明道、悟道、得道的過程和做法。
教取其“勢”。世間萬物皆不出道術,道不正則術不明,術不明則道難行。今日之教育,過于追求“術”,把學科教學搞成了解題術——注重雕蟲小技,而忘卻了教育教學之根本。這個“根”,就是“道”。師者,不僅要具備形于外的“術”,更要具備涵于內的“道”,做到“道術合一”。道與術只有合而為一,才能產生更大的能量?!暗佬g合一”之“度”的把握,就是“取勢”。教育之“度”,就是教育行為的恰如其分。教師只有尊重教育規律,在工作中做到心中有“度”,行在“度”中,才可能使自己的教育是合理的有效的。張文中諸位教師的核心素養培育做法,很多方面體現了“道術合一”。
教有其“思”。我覺得,現代教師要努力從“教學有方”走向“教有主張”。教有主張,是教師教學的獨特視角,是教師形成教學風格和教學思想的基石,是實現自我超越的專業生長點。教有其“思”,說的是優秀教師應當是思想者,應當是“反思性實踐家”。李吉林老師說:“教師,如果有自己的思想和教學主張,那么,他就可以大言不慚地說,我是一個思想者?!睅熣咧?,不是胡思亂想,而是在經歷了吸納、判斷、甄別、實踐、反思的基礎上形成的對教育的自我理解,進而內化為自己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一所追求內涵發展的學校,理應是“思者”群起、師者“別具一格”的學校。
教專其“業”。說到專業成長,我有一個觀點:教師僅僅學是不夠的,要在學的基礎上,走向思、研、行、著的更高的境界。學習讓我們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我學故我知。但學習,貴在思考,我思故我在。研究,讓教育更精彩。為了“研”,你不深學是不行的,我研故我智。教師是其教育思想的踐行者,做了就能“落到實處”,我行故我實?!皩憽毕陆逃l現、教育成果,就能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我著故我遠。讀一下姚文,你會發現,該校的做法,讓我找到了“名師之路——學,思,研,行,著”的一個“大樣本”,因為他們學校的教師走的就是這樣一條“名師之路”。
“學校維度”的“頂層設計”好像是設計師,“課程維度”的“校本基地”好像是材料庫,而“教師維度”的“重要推手”就是施工者。當然,這個施工者既是“頂層設計”和“校本基地”參與者、創造者、營造者,又是“頂層設計”和“校本基地”的傳承者、弘揚者、更新者和發展者?!叭齻€維度”相輔相成,各美其美“同頻共振”,基于“校本”優化升華,如此,就達成學校發展的“內涵之境”。
原文刊載于《福建教育》2018年第2期 |